数据驱动决策,系统承载未来。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金融业的今天,云计算已成为保险企业构建敏捷、弹性、安全基础设施的战略选择。
近日,百年人寿宣布其核心业务系统从大连IDC机房全面迁移至“百年人寿华为全栈专属云”,系统切换较原计划提前一小时完成,多项性能指标大幅提升。这标志着百年人寿抓住数智化浪潮转型的机遇,借助华为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智能化解决方案及数字金融服务能力,构建了金融级云基座,实现了核心系统全面上云。这也是双方在保险行业联合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度实践,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深度上云的标杆范本,夯实了百年人寿数字化建设的基石。
百年人寿携手华为云构建金融级私有云平台,通过全面上云,持续提升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扩展能力,为业务敏捷迭代与服务创新提供坚实支撑。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个应用系统稳定运行于华为云平台。此次核心系统的成功迁移,为后续实现全栈云化闭环踏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本次迁移工程历时4个月精心准备,团队编写了9份详细的操作文档,包含近6000条命令脚本和26个数据库运行脚本,完成了IT功能测试和各业务条线余个验证案例,并进行了多轮技术论证、全链路压力测试和模拟预演,确保万无一失。切换实施当天,百年人寿成立了以总裁为总指挥、CIO为副总指挥的切换指挥部,下设技术实施组、综合支持组、业务验证组、后勤保障组和厂商支持组。整个团队涵盖IT人员、各业务渠道、后援部门和外包团队等共计100余人。
百年人寿总裁戴文浩在实施启动会议上强调,本次核心系统切换上云是公司系统全部上云的战略级节点,将依托华为云强大的科技实力,全面提升公司系统的智能化运维水平,实现基础架构的高可用和高弹性,增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
上云后,百年人寿核心系统实现多项性能飞跃:交易响应时间由1秒缩短至10毫秒,日均交易处理能力由15万笔提升至20万笔,峰值处理能力从150TPS提高至200TPS。借助华为云原生技术,系统可实现秒级资源扩容,同城双活架构将业务故障半径下降50%,系统可用性(SLA)高达99.99%,总部与分公司间网络带宽提升67%,业务时延降低两倍,抗攻击能力提升5倍。真正实现了“故障无感、业务永续”。
未来,百年人寿将继续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将在AI大模型应用场景探索(如智能核保、精准营销、欺诈识别)、数据治理与AI赋能平台共建、保险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赋能方面继续深入合作。朝着技术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入口融合更深入、创新协作更紧密、人才基础更扎实、合规安全更稳固的方向发展,双方携手在行业智能跃迁的浪潮中紧握时代机遇,共同推动保险行业的数智化转型。(王宁)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线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