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表示,“2+1”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尤其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简称《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林如鹏称,推出《教师素养框架》,也是为了弥补当前教师队伍AI能力的不足。
“通过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我们期望从中小学阶段夯实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基础,培养未来‘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林如鹏说。
林如鹏透露,广东省的课程纲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等。
人工智能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不仅关乎个人未来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
目标引kaiyun体育全站 Kaiyun登录网页领教育,教育实现目标。人工智能素养目标能够定位学生应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和态度,为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如果没有明确的素养框架,
AI教育易沦为“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忽视核心思维与伦理培养,忽略AI时代完整人格的培养。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广东对教育数字化需求迫切。广东在校生超2870万,是在校生最多的省份,有各级各类学校超3.7万所,城乡之间、各个区域、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差异较大,迫切需要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
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广东全省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率100%,超100M(兆)宽带速率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
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升级,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牢基础。
此外,广东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实力,拥有全国领先的5G、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和众多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可以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